语音交互系统之亚马逊智能音箱 Echo
3、语音交互的全球竞争态势初显
VoiceLabs 预测,亚马逊或谷歌今年会通过类似手机上的推送通知来加强新应用的分发,并试图解决用户留存率低的问题,2017 年也将是语音应用货币化的起步元年。当智能语音助手充分了解“主人”需求之后,应有能力在合适的时间主动提示合适的应用,既提高用户的使用价值,又解决了语音应用的分发留存问题。
从全球来看,亚马逊Echo最著名也最有竞争力的对手当属谷歌的Google Home。Google Home自2016年推出以来,一直与Echo明争暗斗,争抢智能家居中枢的角色。通过亚马逊和谷歌在美国“超级碗”投放的电视广告就能体会到这种竞争的激烈,两家不约而同地打出了温馨家庭“懒生活”牌,突出产品智能管家的功能。
4、语音交互技术和市场还有哪些不足?
国内普遍不太看好智能语音交互市场的原因其实很简单:体验不好,市场还早。的确,当前的语音交互技术,特别是远场语音交互技术还没有完全成熟,就连Echo至多也就是80分的水准。这主要是由于语音交互涉及了非常复杂的技术链条,包括了声学处理、语音识别、语义理解和语音合成等核心技术。
声学处理主要是仿真人类的耳朵,保证机器能够听得准真实环境下人的声音,语音识别则是把听到的人声翻译成文字,语义理解则分析这些文字的意义,语音合成就把机器要表达的文字翻译成语音。这四项技术虽然独立发展,但实际上无法割裂,同时在其他技术的配合下,才能形成一次语音交互的完整链条。
从当前的技术水平来看,这四项技术已经达到了商业初级可用的阶段,但是距离我们满意还应该有3-5年时间的距离。即便是被国内几家公司号称最为成熟的语音识别,其实也处在近场到远场的技术升级期。
从市场层面来看,语音交互毋庸置疑是继键盘、鼠标和触摸屏之后的主流交互方式,但是距离真正走入国内市场还总是差那么一点。技术链条仅仅是其中一个小部分原因,从战略认知、资金投入到需求挖掘,国内公司都欠缺了很大的火候,而国内各大巨头更应该在战略决心和技术链条上发力。智能语音交互的全球竞争之中,国内的AI巨头似乎才刚刚苏醒。